枣园村介绍
-
枣园村
-
枣园村隶属莱城区口镇,坐落于枣园岭上,位于莱城北15公里处。东邻上水河,西邻山口村,南邻下水河,北与青石桥为邻。土地1375亩,326户,986口人。 据村碑载:“枣园村于明朝中叶建村”,无其它资料记载,详尽的建村年代无考。从观音庙存“石狮”所载,“景泰二年”字样,当推至明初或明朝以前。全村张、韩、邱、姜、罗、吕、李、董、宋、郑、赵、朱、魏、万、王、何、常17个姓氏。其中张氏家族人口最多。 枣园村,解放前曾属山口区、二区(口镇);解放后属口镇区、口镇公社。后为办事处、镇隶属关系未变。 该村中间有一东西大街为正街。从村委、村西进街各三分之一处,有2口老井:东井居街北,名曰“老井”,年代久远,井口石壁上被井绳砺出深浅不一的21道痕印,深者5厘米有余。西井居街南,其名“懒水井”,但井水不懒,水质清澈甘甜。井碑载,此井挖于“嘉庆二年”,井口为两块厚大的石灰岩盖石,每块盖石上各有两半圆缺口,两石拼在一起,形成两圆形的“双眼”。井口周壁上也被磨出十多道深达二、三厘米的圆滑的痕迹。两口老井的水母乳般养育了一代又一代村人,使得这方土地上的人们繁衍生息,血脉相传。 枣园村风景秀美。村外四周,有远近闻名的四景:“南有月芽石,北有金鸡,东有文武两颗印,西有泛花泉。”村中有古树,多奇石。这块面积不大的土地,有丰厚的历史,神奇的传说,淳朴的民风,祖祖辈辈不屈不挠的精神。 村近东南,古代有龙王庙,筑于岩石自然形成的高台上。台高3米,数丈见方。四处清冽溪水环绕。现庙已坍塌,只剩四周半壁残垣。龙王庙在所有庙宇中建修年代最早,年代不详。 村的正东,先前有观音庙,是所有庙中规模最大的l处。大殿3间,为土木结构,用料黑砖青瓦。大殿屋体高大,气势恢宏,建筑精美。四梁八柱,高脊阔檐,雕栏画栋。屋脊为青色陶制装饰:中居“望天猴”,其两侧各为一溜十多个“哈巴狗”,两端是“张口兽”,惟妙惟肖,活灵活现。红漆门框写有黑字对联:“神坐莲台观四海,手掌如意定乾坤。”木雕棂窗,木门,前厦,两立木柱;柱基为精雕石礅,厦外三层台阶。殿内五尊大神:观音奶奶、眼光奶奶、送生娘娘……十多尊小神。辛亥革命时期,殿内神像全部被砸。庙院东、西、南各有院墙,且院的西侧有屋3间,供道士住用。南墙居中有精致的大门。两侧门框下各有一精雕细刻的石狮。门框下端置于狮身后部,两狮坐北朝南,头面相对,大概取“狮子把门”之意。 进大门2米处一照壁。出大门3米处有三拱桥,南北向。桥面石板铺就,中间纵铺石板,两则横铺石板,出桥洞东折向北还有一土地庙。桥的座落地并无长年的流水,也许先人处于对庙宇的衬托而设计的。总之它成为一处风景,每到夏天,白天与晚上,桥下与桥上,总少不了歇息纳凉的人们。1924年,观音庙的大殿成了村里的学堂,从这里培养一出了不少有名的人才。 “文革”初期,一为“破四旧,二为兴建新的校舍,大殿被拆。现在,庙宇大门外的石桥也不复存在。尽管庙宇原貌已无踪影,但珍存的大门框下的石狮子座前侧,清晰可见“景泰二年”之字迹,可知,观音庙建于明朝前期。 此村正西有关帝庙。庙为一间较平常的屋。庙内三尊神像:关老爷、关平、周仓。庙前一级台阶下有宽2米,长3米的石铺平台。庙宇有院无墙,庙南七、八米处有梢门,梢门朝南向马路。往西距梢门50米处有一照墙。 相传,枣园村有这样两个令人称奇的人物。一是“邱驮(duo)篓”。此人相貌比常人也没有特殊的地方,只是身个稍大些。他力大无比,饭量惊人。耕地,只要有个人给他掌犁,他自己拉足矣。一顿饭吃一、二斤干粮。饱食一顿,可一两天不吃,照样干活。有年腊月,他从外面回家来,饿了,到处找饭,在灶上的大锅内找着一笼扇豆渣窝窝头。随吃随拿,不多功夫吃光了,他的母亲抱柴做饭,攥好的窝窝头不见了。问他,说刚吃了。他母亲生气说:“还没蒸呢。”他恍然回味:“怪不得有点豆腥气”。一次,他去博山挑窑货,用枣木杠作扁担,粗棉绳作架绳。将瓷缸由大号到小号,以次套满,装了两套。假如用木轮车,一人推不了。店主对他打赌:若一气挑到关顶,(即青石关)缸钱就不收了。关顶离博山20多里,两人前走后跟,到距博山10多里的马棚,店主人知道输定了,钱未收,回去了。二是百年前,宋氏家族出过一个“飞毛腿”。此人是秀才宋京礼的后代。他体征特异,两脚心处各长一撮黑毛,行走,疾步如飞。大雁天上飞,他在地上与大雁同向跑,速度几乎一样。有年冬天,别人-,他去看热闹,不料输了几吊钱。没有分文,便推说解手,牌未散,他气喘吁吁回到屋里。事情不能相瞒了,便说:“博山的雪还真大哩”。从衣兜掏出几吊钱,还于人家。 抗日战争时期,枣园参加革命军队的有8人。2人牺牲,其他现已大多去世。他们为革命奋斗一生。穷苦子弟吕端庄,是枣园第一个参加八路军的人。1937年入伍,当时24岁。当兵两年多时间,未回家一次,其间只给家来过一封信,内容简短,要家中给其寄一双鞋,说是已一个多月没鞋穿。吕端庄性格刚烈,英勇善战,屡立战功,在同敌人的一次激战中壮烈牺牲,时年26岁,牺牲前为八路军某部班长。烈士张振谦,生前为我党地下工作者,1937年参加兴国乡抗日游击队,1938年加入0,并任兴国乡支部书记,发展200多名进步青年加入中国0。带领游击队同敌人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开辟壮大了我革0据地。1941年因汉0出卖被捕。为严守党的秘密,受尽酷刑,同年8月17日被日本宪兵队残害,牺牲时年仅23岁。1946年,邱传福、姜同法、邱效会、邱传明、韩玉林、罗明厚、张汉臣、赵玉祥为“大动参”第一批入伍者。1947年李文之、张立宪为“大动参”第二批入伍者。1950年,邱传福、罗明厚、邱效根等3人,参加“抗美援朝”,立功受奖。1955年,张振芳、郑维道为该村建国后的第一批“义务兵”。从30年代至今,枣园村有近90人参军。他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为中国的革命事业立下了不朽功勋。 生于普通农民家庭的张庆祥,1991年l2月参军入伍,当时为驻四川沪州某部二连卫生员兼通讯员。在1994年除夕夜奉命查哨时,发现两歹徒劫持一出租车司机。为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同歹徒搏斗。使两名犯罪分子得到严惩,但他身上被歹徒用长刀砍致重伤8处,仅左脸就留下9厘米、11厘米、2厘米3道平行的刀伤。事发后,经沪州市人民医院奋力抢救,终于保住了他的生命。对他的行为,他所在的集团军党委为其记一等功,沪州市委、市政府授予他“见义勇为标兵”称号,沪州市还授予他“第二届沪州十大杰出青年”。《人民日报》、《四川日报》、《沪州日报》等数十家新闻单位报道了他的事迹。同时,家乡的报纸《莱芜日报》也作了他事迹的报道。 由莱城通往济南的古道从枣园村的西部南北横穿而过。相传这是一条“御大路”。此路几易其址,已至村的西侧,现为“242“省道。在兵荒马乱的年代,枣园村屡遭劫,村人深受其害。 刘黑七掳掠枣园村。1934年农历2月12日,村民像往常一样去赶口镇集。镇公所的“博济寨”,已将口镇圩子的东西南北门及小东门全封闭,并告诉赶集的人们,“光棍”已到了西北山。人们立即回家带了干粮、衣物,往东北方向的山庄马家庄、铃龙石逃荒。太阳偏西时分,“光棍”的马队闯人枣园村,第二天,又开向东北方向。“光棍”驻扎时间虽短,但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将村里的粮物、钱财全部抢光。他们到处抓人,没逃走的妇女被掳去做饭。姜同顺的母亲在掳去的路上,不经意骂了一句自己年幼的闺女,被“光棍”举枪打死。没来得及逃走的青壮年,被掳去当驮夫、向导。宋可义等人,被带到了江苏后,借机得以逃脱。自此,枣园一贫如洗。民国初年,枣园村有102户人家,420口人,遭“光棍”洗劫后,讨饭的43户,占总数的40%,讨饭者130多人,占总人口的30%。在家不能安生下东北逃荒42户,近170口人。有4户断了香烟。 1941年7月7日,日本鬼子、张部队同时进驻枣园村,日本鬼子驻村南,据点在姜同明及附近人家的宅院。在姜同明院子西南角修了炮楼,八路军来偷袭达数次。因它易守难攻,死伤人数不少,没打下。年底,日本鬼子撤到口镇。张部队两个营驻村西,据点在李东之宅院及其附近10多户人家。强迫村中百姓修圩子“拉木寨”。圩子“木寨”中间修了二层石砌的岗楼。张部队抢粮、钱、物,搜刮民财,1942年2月12日张部队撤走。 1941年,初冬的一个夜晚,北来的八路军在山口岭、金鸡山埋伏,欲待至明晚突袭枣园、山口的张部队据点。目标暴露后,驻口镇的日本鬼子,用三辆汽车运兵至枣园村西南,会同驻枣园的张部队,阻击八路军。太阳偏西时分,战斗打响。张部队正面攻,鬼子迂回至村东,敌人手里有大炮、机枪等轻重武器,装备精良,八路军仅有步枪、手榴弹。战斗中,八路军团长孙洪涛,在山顶圩子墙内被敌人炸致重伤,仍坚守阵地指挥作战,后中弹壮烈牺牲。政府为纪念这位烈士,将“兴国乡”改为“洪涛乡”。 1946年腊月27日,时近年关,-驻枣园,村中各户房、院、大街小巷,村近农田,兵马满满当当。除老弱病残均外出逃荒,百姓过年所备酒、肉、干粮、蔬菜、糕点被一扫而光。第二年二月二日,驻枣园-兵同娘娘庙、青石桥的-兵一同南撤。 1947年2月21日,枣园村南,新四军全歼-一个团,即“枣园大捷”。 兵匪战乱,枣园不断雪上加霜。早年四邻八乡流传这样一句口头语:“枣园村要饭的穷,还没说上姜同明;枣园村光棍子够一打,还没加上姜同法”。这是过去枣园穷苦的真实写照。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大典上的炮声震撼了这个苦难的村落,唤醒了这块沉睡的土地。 1954年春,村里成立了第一个互助组。1955年春,成立名为“五一”的初级社。1955年冬枣园村会同上水河、泉头成立高级社,名为“五一高级社”。1958年进人人民公社时期,“五一高级社”更名为上水河大队。1990年,上水河、枣园、泉头各有行政编制,经济统算。1992年冬,上水河行政村彻底分散,从此,枣园又自立为行政村。 1960年以后,枣园人就开始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实行田、路、渠综合治理.1963年建成高标准“三合一梯田”70亩,被泰安地区树为农田治理的样板,上级工作组进驻枣园村指导工作。70年代初,各生产队大搞水利建设,打大型机井3眼,修蓄水塘坝两座,拦水坝一座,扬水站6座,抽水机房6处,明暗渠数千米,扩大水浇面积,粮食不断增产。70年代中期,将村庄以西岭地全部修成“大寨田”,总计350亩,生产生活条件得到很大改善。1994年前后打深井,5眼深井都不下200米,最深的达240多米,总配抽水电机功率167.5千瓦。对旧渠重修,并新修渠道,总长4450米。所有明、暗渠不渗不漏,形成“五纵三横”的灌溉网。扩大水浇面积350亩。全村所有农田变为水浇地,生产路四通八达,重整大街两条。 1998年,以莱明路建设为契机,利用资源优势,发展路边经济。村两委以“诚、信、实”为原则,提供优惠条件。吸引周边村镇商户,共引进外村商户26家。建成商业楼6200平方米;形成较大规模的路边商贸区。 2001年,村里大搞招商引资,经济开发。吸引市“电业局农场”、畜牧局“波尔黑山羊繁育中心”、市水保办“林木育苗基地”、大型养鸡场以及本村集餐饮、休闲、旅游为一体的“金鸡山美食园”落户“金鸡山开发区”,金鸡山飞来一群“金凤凰”。开发区的建设,安置大量剩余劳动力,村民在各厂打工的年总收入达120多万元。 1998年至今的经济开发,形成“三区一市场”。村西路边商贸区,铸造公司厂区,饮食服务区,金鸡山开发区,集贸市场。 1995年村两委成立了21人为代表的“村民议事会”、“红白理事会”。2000年至今连续三年聘请外地剧团为村民演出。 枣园人世代崇尚文明,重视教育。清朝年间,该村出过“七秀才八廪生”。 1924年.村小成立,校址设在“观音庙”。先生刘泳宪,秀才,七龙湾人。黄建学、高等毕业,塔山人,据他当年的学生回忆,此人严格,口才好,讲课生动明白。周庆毕,原水沙岭人,后走上革命道路,成为革命烈士。1941年日本鬼子进村后,村小停办。1949年底续办,条件极简陋。教员罗宪法是学校的续办人,在没有一文报酬的情况下,义务教学两年多。到2002年8月份,因“合班并校”枣园村小并到“上水河”联小,原校园为“幼儿园”使用。 建国后到“文革”前,村里共出了两个大学生,5个中专生。韩继炎为村里第一个大学生,1962年毕业于哈尔滨大学。韩玉怀为60年代大学生。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后,在国家汁划内正式录取的大学生20多人,这期间张守言为第一个大学生,其中一人考取博士,3人考取硕士研究生。第一个硕十研究生是张燕;第一个博士生是张进,现就读于美国的一所大学。张燕、张进为同胞姐弟。 在现代化建设日新月异的今天,朴实勤劳、聪明智慧的枣园人会把握机遇,迎接挑战,走向富裕文明的明天。还有11个地名与枣园村同名:浙江省金华浦江县郑宅镇枣园村浙江省绍兴新昌县澄潭镇枣园村安徽阜阳市颍东区口孜镇枣园村河南南阳镇平县枣园镇枣园村安徽芜湖市繁昌县繁阳镇枣园村山东淄博临淄区朱台镇枣园村山西运城夏县胡张乡枣园村山西运城平陆县张店镇枣园村山东济宁邹城市田黄镇枣园村山西阳泉郊区旧街乡枣园村河南洛阳汝阳县刘店镇枣园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