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查旅游网
导航: 首页 山东 青岛 即墨市 龙山街道 上夼村
上夼村介绍
上夼村
上夼村 村庄由来据《徐氏族谱》载:明永乐二年(1404),徐氏由云南迁来立村在墨水河上游一支流的发源处。因地处河谷而较高,故称上夼。姜姓相继迁来,清同治《即墨县志》标有此村。 政区人口 该村位于龙山街道办事处东偏北4公里。东、北分别于龙泉镇的窑上村和东塔村接壤,南与南窝洛子村相邻,西与石龙庄村交界。所辖面积150公顷。2007年,全村有居民509户,1659人。主要姓氏为姜氏、徐氏、均为汉族。 经济发展1949年,村民人均收入60元。1956年,人均收入80元。1978年人均收入140元。1981年,实行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后,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形势,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2001年,人均收入3560元,2006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899.3万元,人均收入6380元。 第一产业,1981年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前,村民以农为主,主要种植地瓜、花生、小麦、玉米等作物。1949年,有耕地1740亩,粮食亩产120公斤,农业收入近万元。人民公社成立后,村集体逐步开始兴修水利,大搞农田建设。粮食产量也不断提高。1978年,粮食亩产200公斤。1981年,全村有耕地面积1650亩,粮食亩产达250公斤。1981年改革开放后,由于住宅、建校、修路等占地,耕地面积逐年减少。至2006年,耕地面积仅有723亩。青壮年劳力也随之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 第二、三产业,1958年人民公社成立后,村集体逐步建起了砖瓦窑厂、弹簧厂等几个副业。年收入在2万元左右。1981年后,随着改革开放的形势,村民积极地由第一产业转向了第二、三产业,个体经商业、运输业、建筑业等迅速兴起,至2007年,从事第二、三产业人员530人,占全村劳力的75%。 社会事业文化教育,1950年,该村建起了第一所村级小学,共4个班,4名教师。同年,建起了扫盲班,开展了扫除青壮年文盲工作。1966年,成立炕头识字组,推进了扫除青壮年文盲工作。1971年,迁址重建村级小学,占地3亩,共6个班。1974年,扫除青壮年文盲。1988年,村级小学迁址原副业大院。1993年8月,青岛市挂职干部张书记个人投资10万余元建起希望小学,共27间,占地10亩。同年,建起村幼儿园1处。2004年9月,村投资20万元与窝洛子、石龙庄、南泊村共建起窝洛子小学。村小学合并于新建学校。至2007年,全村共有大学生26人,研究生5人。 医疗卫生,该村1970年建卫生所1处,赤脚医生4人。 2006年,村投资6.5万元为全村村民投入了意外保险,被评为即墨市保险示范村。 同年,村建起了社区医疗服务站,配备了优秀的医务人员2人和更完善的医疗设备,为村民的医疗保健提供了保障。 群众生活,1949年,村民人均占有粮食100公斤,经济收入20元,人均住房面积6平方米。1960年,村民用上照明电。1978年,人均占有粮食200公斤,经济收入250元。1981年改革开放后,村民的生活水平迅速提高,村民的土坯草房全部换成了砖混结构。人均住房面积达20平方米。2001年,人均经济收入3560元。2002年,村民用上了自来水。2007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899.3万元,人均6380元。 村庄建设,1960年,村集体投资5万元,架设电线、配置变压器,村民用上了照明电。1968年,集体出工1万余个,修筑解家庵水库,蓄水量1万余立方米。1991年,村投资3万元修村西漫水桥。1994年,村投资6万元修村东出村桥1座。2001年,村投资15万元进行电网改造。2002年,投资23万元,铺设自来水管道,村民用上了自来水。2004年,投资4万元,修村中心街东桥1座。同年,投资10万余元与窝洛子、石龙庄、南泊村共建窝洛子小学。2006年,投资6.5万元修通往窝洛子小学桥1座。同年,鹤山路东通工程竣工,占地154亩。2003年和2006年两年绿化荒山900余亩。2007年,投资3万元,建起了村文化大院,为村民的文化娱乐活动提供了方便。 还有1个地名与上夼村同名:山东青岛即墨市田横镇上夼村
上夼村景点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