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查旅游网
导航: 首页 山西 运城 新绛县 钟楼、鼓楼、乐楼——绛州三楼
钟楼、鼓楼、乐楼——绛州三楼
钟楼、鼓楼、乐楼——绛州三楼
绛州三楼系指钟楼、鼓楼、乐楼。位于新绛县城西部高垣之上。明清时州府县城多有市楼,俗称鼓楼,唯绛州三楼并峙,南北鼎形排列,钟楼在南,乐楼在东,鼓楼偏北。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鼓楼 据碑记创建于元至正年间,明清均有重修。现存木结构为明代遗构。因年久失修,1994年进行抢救性翻修并彩绘,现面貌已焕然一新。鼓楼筑在七星坡顶端西侧,座西面东,在州府大堂的东南,基址宏大,砖石混砌而成,东西辟券洞门串通,楼身为三重檐,歇山顶,逐级相应收缩。底层面宽五间,进深二间,周围辟回廊,可以供游人四面了望,南观汾水如带,北望吕梁岚气氤氲,四周风光尽收眼底。二层、三层皆面宽三间,进深一间,二层也可以登高远望。楼内梁架规正,别具一格,颇具古建价值。楼身基座东侧嵌有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创建重修鼓楼纪略》、《重修鼓楼》碑石2通。 七星坡 因坡中嵌有北斗七星而得名。坡面皆由条形青石铺就,与底部坐南面北的乐楼相对。顶端西侧高耸“涵远”、“振昕”的鼓楼同南面“醒世”、“赐福”的钟楼遥作互应之势。坡头可俯视古城全貌,甚是壮观。 <七星坡的传说>,载:晋文公时,绛州城内已十分繁华,旅客如梭,游人不绝。忽一晚,吕洞宾赴蓬莱聚宴途经此地,见绛州人杰地灵,气宇非凡。一时兴起,便挥舞手中佛尘,抖落银河七颗硕大亮星,飞嵌坡中,当即蓝光闪烁,日夜不息,于数十里外亦可见到耀眼光芒,成为绛州一宝。之后,七星坡便仅存七颗无光星石至今。 美丽传说不可信。从坡名入手,或许可考究一二。七星俗称衙坡,信与州大堂有关。据县志载,绛州大堂创建于唐初年。如果七星坡亦建 于这一时期,则二者建构理念与设计文化上应有相通之处。大堂面宽七间,建筑面积为七十平方丈。相传张士贵挂帅时从堂贵物,特号交椅座高七尺;<绛守居园池记>全文恰恰777字。大堂北壁东侧镶有宋代<文臣七条>碑石。诸多数字无不与“七”相关,可见设计者对“七”情有独钟。 {台阶中的七}历经千余载岁月沧桑的磨损与风化,阶石规格已非整齐划一,落差也难以准确如初,当属情理之中;加之,底部拐弯处自然里短外长,也应不足为奇。经测量直坡段主台阶71级,求得步长之均值约为63.6厘米,落差均值约为22.3厘米。据此,可以推出:初建时主坡台阶的步长与落差之比为7:1,坡顶三级高阶的落差均为7寸。 {星位中的七}虽不能断言现存七星坡上的七星位置与当年初建时完全一致,但其相互间的相对位置及其在坡面上的分布位置,当与初建时相差无几。经实地测绘,将天空中的大熊座(即北斗七星)与地嵌七星一一对应,同大熊星座绕北极星旋转的天象图相对照,发现七星坡所嵌星位恰于时令乞巧节(即节历七月七日)相逢。 综上可知,神秘的绛州七星坡远非一般意义下的一个石头高坡。从坡的建构理念中,我们可以品尝到我国数千年民族文化的许多魂宝。为我们研究名城文化提供了历史的见证。 钟楼 据《新绛县志》记载,最早为北宋乾德元年(963)所建,后因失火全部毁尽,又在废墟上重建,元、明均有重修。现存建筑为明万历年间遗构,清代有修葺。1979年和1994年两次翻修,使之焕然一新。该楼地势高峻,台基耸立,为正方形,楼身四面设有券洞门,嵌有四副石刻楹联,屋顶为十字歇山顶,剪边琉璃瓦饰。内悬万斤巨钟,为金天德大定年北关“天庆观”所铸,因铸造技术科学先进,钟声清脆、悦耳、宏亮,夜静可声闻数十里。 乐楼 创建年代不详,现为明代遗构。因年久塌圮,1983年予以抢救性维修。乐楼座南面北,面阔三间,进深二间,前檐插廊,台基高为2.5米,明间宽大,并出抱厦一间,屋顶当心间凸起,犹如0形制,据传上下可以同台唱戏。屋顶为硬山筒瓦顶。楼北面有逐阶增高的石砌七星坡,原有城隍庙,此乐楼为酬神演戏之戏台,又是城内过年过节戏曲活动的主要场所,台前坡道宽广,呈倾斜状,观众可以就势观看演出,不受任何遮挡。 钟楼、鼓楼、乐楼——绛州三楼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稷益庙堂
新绛县周边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