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查旅游网
导航: 首页 四川 绵阳 梓潼县 送险亭
送险亭
送险亭
梓潼“东北界连龙剑,群峰苍翠于丹霄,西南壤接潼绵,曲嶂逶迤于绿水。坡陀山势渐就平衍,蜀道之险至此将尽。”这是前人对梓潼形势的描述。梓潼县北10里有个送险亭,她的建造和命名,颇有深刻意义,不同于一般风景设施。清朝咸丰年间梓潼知县张香海在《重修送险亭碑记》中写道:“送险亭……言蜀道之险,由此而尽,故以送名……栈道由陕西宝鸡起,入益门山,阴阳明晦,云雾弥漫,谚二十四站,又云七十二道脚不干。自西安至成都,久之,逾剑门,斯路径渐平,抵梓界,则顿失岩,心神敞豁。”过了送险亭,便进入成都平原的边缘了。从成都北上,过了绵阳,到梓潼送险亭,“险戏方始”。因此,梓潼送险亭是南来北去险夷交替的临界点。在这险夷交替的临界点上修筑一个亭子,是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清户部侍郎何彤云说“昔者筑斯亭,当是慰征客”。这便是最初修亭的用意所在。此亭究竟建于何时?何人所建?于史无徵,不便妄断,清人湖南按察使毓科的诗中有“旧有长亭名送险,残碑汉晋唐宋明”之句,按照他的说法,应该是在汉代就有了送险亭。但无史料可资佐证。比较可信的应该是在明朝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以后就了送险亭。这是咸丰七年张香海在重修送险亭时,从地下掘出一石碑,上有“明万历二十七年七月张国藩立”等字样。那么可以肯定地说,送险亭的历史至少有三百多年了。 我们在追溯送险亭历史的同时,还应当探求张香海重修送险亭的良苦用心。张香海,字牟子,山东蓬莱人,道光乙未科举人,咸丰三年署理梓潼知县,一年后调任丰都知县,咸丰七年回任梓潼。张香海十年寒窗,历尽千辛万苦,艰难曲折,才一举成名,当了梓潼知县,前途一片光明,步步荣升,计日可待,他认为自己在仕途上,险境已过,平坦大道已在脚下,所以他说:“非送险,无以入夷。”他认为“忠臣孝子,志士仕人,大率经险途者一生多有。而困厄穷塞之遭,独克识卓守坚,不为险所阻,面因得名垂千古。”所以说,张香海重修送险亭有双重意思,蜀道之险,仕途之险都已经历过了。我们再从送险亭的楹联上也可以看出来他重修送险亭的双重意义。 从此履险夷回头想乌道羊肠经历多少阅历艰辛才博得脚跟站稳 看岩嵌谷锁费如许奔驰劳碌却难教迹绝飞行何妨将人比路摸心 多少年来,由秦入蜀的旅人,经历秦岭剑门诸山,回峦叠障,峭壁悬崖,天梯石栈,百步九折的崎岖险道,到此顿觉视野开阔,道路平坦,心旷神怡,故杜诗有“及兹险阻尽,始喜原野阔”之句,而张香海把道路之险与仕途之险两者结合起来,就有了新的意义。 亭为六角式,不设墙垣,由六根方形石柱承托,柱面镌刻对联,亭顶为六角攒顶式,顶饰火珠,复盖灰色筒瓦,亭之南北,横一走道,前面直通院门,后通文昌殿,东西两面设置飞来椅,两柱之间,部顶安设胜纹棂窗,置花牙子雀替,雕饰花卉卷草,涂绘苏式彩画,设计造型,庄重典雅,古朴别致,有一定特色。 古蜀道
梓潼县周边景点
梓潼双峰寺
梓潼双峰寺

梓潼城南二十三公里处,有一古寺,曰“霜风寺”,山腰平顶之上有突兀而起的、形状相似的两个山峰,故又叫“双峰寺”,今双峰乡所在地。明朝时当地高第、高简考中进士,高节为探花,名噪一时,称之为“绵州三高”。...

魏延祠
魏延祠

魏延祠位于四川绵阳市梓潼县三泉乡白雀村,地处山间的魏延祠,有些落魄,有些荒凉,游人罕至,这对镇北征西勇猛忠诚定汉土的魏延来说,有些悲凉,有些凄惨,有些不公,但对“生有反骨”而遭“夷三族”的魏延来说,...

“两弹”城旧址
“两弹”城旧址

中国“两弹”城旧址,是指当年为发展中国国防尖端科学技术,研制“两弹”(原子弹和导弹)的中心。 中国“两弹”城旧址,是当年为提高中国国际地位,增强军事实力,研制发展高能物理,热-的地方。 中国“两弹”...

司马相如读书石室
司马相如读书石室

司马相如,是我国汉代大辞赋家,大文学家。是继屈原之后启辞赋首创者。他给汉代和我国文学中,树以独特文体形式规范,他的“汉赋”对当时和后期、后世,都有极大的影响。一直到今天,这种格体新形文法仍是启发和效...

蜀王思妻台
蜀王思妻台

五妇祠、蜀王思妻台是梓潼五妇山的两处历史遗迹。《元丰九域志》及《华阳国志》记载,五妇山在梓潼县北十二里(五妇山今又名水观音),高四百二十丈。《蜀记》云,梓潼县有五妇山。秦王遗蜀王美女五人,蜀王遣五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