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墟社区介绍
-
下墟社区
-
下墟社区 下墟社区地处秣陵街道腹地,东临秦淮河,南至吉印大道,西至宁溧路与殷巷社区毗邻,北濒牛首山河。距江宁区政府2.5公里。社区区域总面积8.8平方公里,耕地总面积5500亩,水面1450亩。总户数1364户,人口5044人,总劳力2099人,已就业1449人。全社区下辖11个自然村(石家垾、马家头、仙家庄、木头桥、刘家垾、东头村、西头村、陈家、姚家、余家、下墟),分为36个居民小组。社区驻地殷巷新寓H区,距秣陵街道驻地秣陵镇约7公里。 [沿革及主要领导] 由2007年3月之前的钱庄社区与下墟社区合并而设置。1958年9月人民公社前,下墟大队(原下墟社区前身)与渡桥大队(原东南社区前身)合称大马墩三分支;前庄大队(原钱庄社区前身)与殷巷大队(原殷巷社区前身)合称大马墩一分支。1962年,殷巷人民公社成立后,各自分离出来,分别成立下墟大队、前庄大队。1983年政社分设,分别改称下墟村委会、前庄村委会。随着整体开发,2002年4月分别改名为下墟社区、钱庄社区。2007年3月秣陵街道村级区划调整中,下墟社区、钱庄社区合并称下墟社区。 [农业生产与经济发展] 社区属大马墩圩区,地势低洼,平均海拔高程约7米,而秦淮河、牛首山河圩堤堤项高程达海拔11米。境内水域面积较大,有一横沟、二横沟、三横沟、一纵沟,纵横交错,沟塘渠洼遍布境内,水系繁杂,怕涝不怕旱,属易耕种的平原地带,是典型的“鱼米之乡”。旧时生产力水平较低,区域内村落规模小,人口数量少,村民大多靠租田过日子,再加上水害天灾,粮食产量很低。新中国成立以来,先后大规模建设农田水利,格田成方,沟渠配套,开挖3条横沟2条纵沟,兴建马木桥、坝水庙、姚家3座排灌站。1972年秦淮河拓宽动用刘家渡、木头桥、姚家自然村部分农田,1979年江宁县小龙湾水利大会战在本境进行,1991年对牛首山河河堤进行加固。这些水利建设工程,对农业丰产稳产发挥积极作用。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后,农民种田积极性空前高涨。境内农作物以水稻、油菜、小麦、大麦为主。20世纪70年代实行水稻双三制种植,粮食亩产过千斤;对油菜实行黄籽改黑籽、点播改移栽等改革,亩产超过250公斤,下墟及整个殷巷公社成为当时油菜高产典型。旱谷有大豆、玉米、山芋,经济作物有桑蚕和杞柳。 村办工业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从1980年起先后建有8家企业和2家建筑工程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