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府村介绍
-
长府村
-
长府村原位于义乌楂林八都深处的一个小山村,全村百来户人口,村里鸡犬相闻,宁静安祥。抗战时,义乌有名的抗日游击队——坚勇大队就驻扎在长府村。长府人坚韧、勇敢,为了保护抗战官兵,他们的房子被烧、粮食被抢。但他们毫不畏惧,一次一次地站起来和敌人作斗争。抗战胜利后,坚勇大队撤离长府,长府也恢复了以往的宁静。由于地理位置的关系,村里经济非常薄弱,主要副业就是捞豆腐皮。 1975年,全国农业学大寨,义乌也大兴水利,动用大量人力财力修建八都水库。长府村响应政府号召,搬迁到了八都凤凰山脚下。经过几年的辛勤劳作,他们重建了家园。但由于义乌改革开放的深入,外来人口的急剧增多,义乌缺水问题日见彰显。于是,八都水库扩容势在必行。长府不得不面临再度搬迁。这次搬迁,再也不是从山上搬到山脚下这么近距离,而是从楂林一口气就迁到了苏溪。长府村虽然是深山里的一个小山村,但自古有读书的好习惯,所以村里文化人众多,虽然是一再搬迁,但为了顾全大局村民也没多大异议。 昨天: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土 这次,长府村的搬迁安置地“和尚畈”,是由周边各村不能耕种的土地组成的一个寸草不生的黄泥坡,方圆几里都不见人家,“和尚畈”的边上则是密密的茶山。晴天有风吹过是黄土飞扬;雨天则是泥泞不堪,黄泥沾在鞋底甩都甩不掉。但长府村民并没有太多的抱怨,他们拿着不多的搬迁安置补助,毅然走出了祖祖辈辈生活的大山,向城镇迈出了他们还沾着大山露水的脚。 1995年,他们在“和尚畈”开地挖基。由于以前在山区,农民收入十分微薄,基本上都没有什么积蓄,而移民安置补助根本就不够盖房子,在这种情况下,村两委进行讨论研究,通过党员、村民代表大大小小多次会议,制定了一个符合本村实际的村庄规划,并且自力更生,通过自筹资金按照规划进行建房。八都离苏溪13公里,村民们每天一大早,带上冷饭、干粮步行几个小时到苏溪开基建房,晚上再步行回去。经过一年多的艰辛,勤劳的长府人靠着自己的双手,硬是在泥泞中站了起来。由于水库扩容迫在眉睫,那些来不及建的或没建好的,就只能在黄泥坡上搭个简易的帐篷凑合着先住下来。 九十年代后期,经过大家的努力,房子基本上都完工了。但高的高,矮的矮,参差不齐。外墙也基本上都是红砖。房前屋后搭满了各色窝篷,从八都带下来的柴禾、木头甚至建房多下来的多孔板,砖瓦堆满了大路小道,路面污水横流。在村边空余的地上,村民各自用篱笆、石头、砖块围成菜地,不但杂乱无章,而且经常为了田间地头的一点小事发生冲突。原“和尚畈”黄土坡地势低一点的地方在建设的过程中形成了一个坑,在日常生活中,村民为了图方便,把垃圾都往里扔。以前是自己村的村民扔,随着义乌经济的迅猛发展,苏溪被规划为义北工业区,长府村周边都出现了大片的厂房,他们村也成了园中村,也成了工业园区的园中垃圾村,园区的垃圾都往村里扔。夏天坑里蚊蝇滋生,村中蚊蝇飞舞,村内到处冒着阵阵恶臭。过路的人都要掩鼻而行。村里的路都是黄泥路,再加上村民污水乱排,一年到头泥泞不堪。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土。这是对以前长府村最恰当不过的形容。由于村里环境差,周边工业园里上班的人员宁可舍近求远,到其他村去租房子住,也不愿在近在咫尺的长府安家。家中有房租不出去,村民们还是紧巴巴过日子。 今天:繁花似锦,绿柳成荫 2001年,义乌市开始了城乡一体化改造。但有名的“脏”、“乱”、“差”使长府村在政府列项里面连提名都够不到。2005年,新的一届村领导上任。村书记、主任都是见过世面的人,对村里的现状他们忧心如焚。镇里不列项,他们召集村两委、村民代表开动员大会,决定自己动手开展城乡一体化工程。经过六次会议,终于得到了绝大多数村民的支持。于是,在2005年下半年,长府村自行成立了“城乡一体化领导工作班子”,由村支书任组长,村委主任任副组长,村两委任成员。他们放下手头的生意,一心扑在村里的事务上,开始了长府村的新农村建设。 “要想富,先修路”,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他们首先打通了和村子只隔200米的37省道的接口,让村民和行人出入畅通无阻。再就是村里路面硬化,要修路,首先得拆除违章搭建。碰到钉子户,则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有一户,为了拆一个篷,我就跑了七趟。坚决不动粗,这是我们工作的原则。”书记骆美锡说。经过努力,村里十几户违章搭建全部拆除,这使村民坚信村两委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决心。二十一条村内道路实现了100%的硬化,村民终于脱离了泥泞之苦。 “要整齐,先‘穿衣’”。村里的房子都是十年前的老样子,高低不一,杂乱无章,跟周边的高楼大厦相去甚远。村两委决定给村里的房屋实行“穿衣戴帽”工程,由村里出资实行统一的外墙粉刷,并动员村民把房子都建成一个统一的高度,这样在外观上给人一种整体的感觉。如今,长府村的房子都造成了五层,整齐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