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漫子村介绍
-
大漫子村
-
大漫子村位于莱城东北17公里,镇政府驻地东2公里处。北邻苏上坡,东至祝上坡,西与苗山相邻,西南为“鱼脊山”。莱博高速公路及205国道从村西经过,苗颜路穿村而过,交通甚为便利。全村现有238户,745口人,有王、唐、徐、祝、魏、孟、孙等7姓,其中王姓人口居多。该村地处丘陵,土地面积922亩。 据村碑记载,明朝中叶,王姓由苗山迁此,段姓早居,因村南有一条河,河水漫流,遂称“漫子”。因重名,故冠以“大”字,遂称“大漫子”。 清康熙《莱芜县志》记载:“苗山保•漫子”。1941年隶属莱东县苗山区;1945年莱芜县恢复原建制,仍属莱芜县苗山区(九区);1951年隶属第九区苗山乡;1958年隶属苗山区苗山乡;同年10月属苗山人民公社;后苗山公社改为办事处、镇,隶属未变。 村民勤劳善良,爱憎分明。1947年解放战争时期,村民邓玉珍时任村妇救会长。领导妇女做军鞋、摊煎饼、照顾伤病员。在莱芜战役期间带领11名妇女,各担50斤给养,送到20里以外的战场。放下武器的蒋军见此情景,惊得瞠目咋舌,是当时著名的劳动模范。如今莱芜战役纪念馆展览厅陈列有她的照片,并介绍她的事迹。 村东南有观音庙一座,供奉着观音菩萨;村南有龙王庙一座,供奉着“龙王”,是当时村民祈求平安,求雨消灾的场所。据说旧社会香火甚旺,现已不复存在。庙址已成为数亩良田。仅“观音庙”存一棵古柏,枝繁叶茂。年代已不可考。 村南有一山,酷似一卧于河中的鱼脊。故名“鱼脊山”。传说很久以前,这里一片汪洋,东海一“鱼精”经过此地。见此地是一风水宝地,于是驻足停留,不思他处,久而久之幻化成一山。古时有“鱼脊山万丈高,七十二层铁板桥”之称。此句虽夸张,但反映出当时“鱼脊山”的确出名,山上遍植松树,雨天蘑菇甚多。1972年曾在此开铜矿,后因含铜量低未再开采。至今山顶仍留有探矿的痕迹。 村东南有一山谷,名曰南峪。峡长幽深,终年流水,建有拦水坝一座。山谷两侧遍植果树,春天鲜花盛开,秋天果瓜飘香,是村民的“聚宝盆”。1983年以前,村中有当时漫子管区闻名的“渡槽”,渡槽高10余米,长100多米,似一条巨龙,浇灌着数百亩良田。现在随着水利设施的改进,渡槽也已退出了历史舞台,在原址上建村办企业塑料厂车间起了一所学校。 村民自建村以来,勤劳农耕,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村南原是一季节河,占用了大量良田。1973年,在当时漫子管区7个大队的支援下,学大寨,改河造田,河道移到山脚下,修建了漫子村的“大寨田”。当时-,锣鼓喧天,全管区老少爷们齐上阵,手推肩挑,硬是改河造田100多亩。现在“大寨田”仍造福于村民。 1977年,为增加耕地面积,全村北迁,在当时驻村解放军的大力支持下,全体村民舍小家顾大家,硬是在一荒坡上建起了大漫子新村,体现出了大漫子村人的良好素质。 大漫子以水多闻名苗山,被外村人称作“漫子洼”。由于村南小河,终年流水的原因。据村中老人讲,村中水井不论旱涝,用手提着水桶就能打水。现如今,虽不见了小桥流水的秀丽景色,但水多仍是村里一大特色,全村现有大口机井6眼,水库1座,村中耕地都能浇灌,旱涝保收。 自古以来,该村粮食作物主要种植玉米、小麦、花生、地瓜等,收入甚少。进行产业调整之后,村民紧紧抓住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水利条件较好这一优势,按照宜粮则粮,宜果则果,宜菜则菜,宜瓜则瓜的原则,将全村的土地划为林果、粮油、瓜菜、生姜四大块,因地制宜,合理开发。家家户户都建起了自己的小果园。成为全镇的高产高效苹果栽培的典范。1993至1996年村中主要种植西瓜,几乎家家户户都有瓜地。所产西瓜以个大、甘甜远销莱芜、淄博等地。收瓜以后种蔬菜。这种间作套种技术,实现了由土地粗放管理低产低效向精耕细作高产高效的跨越。1996年开始,家家户户种植土豆,多时达400多亩,种植季节,由于全部地膜覆盖,全村便成为一片银白色的世界。形成规模种植以后,卖土豆不用出村,每年仅土豆一项收入达65万元左右,今年开始发展生姜100多亩,大漫子村的结构调整走在了全镇的前列。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前,村中有油坊、供销社等村办企业。现如今,村民在种好土地的同时,把大部分精力转移到了做买卖上。村中有油坊6处,批发门市部2处,小卖部4处,汽车村办企业加油站6辆,塑料吹塑厂1处,加油站1处,建材门市部1处,兽药门市部1处,村中有养鸡小区10处,养猪小区11处,养蚕小区1处,这些养殖小区正逐渐使大漫子村人富裕起来。 大漫子村注重改善村民生活,村中早已架设了电线,装上了电灯、电话、彩电、摩托车、液化汽炉、农用车等已走进了普通百姓家庭,很多年轻人都配上了手机。 大漫子村热情好客,勤劳善良,经过自己的辛勤劳作,全村人均收入3000多元。大漫子村以新的观念、新的姿态,向一个文明、富裕、美丽的山村迈进。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