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杓山村介绍
-
西杓山村
-
西杓山村位于长勺之战的古战场,莱城偏东北方向20公里,苗山镇西北12公里处。全村现有耕地1176亩,325户,904口人。村中现有刘、王、乔、郇、陈、李、郭、翟、张、杨、呈、孙、邵、赵、吴15姓氏,其中刘、王二姓人口最多。 据《莱芜市志》记载,西杓山村在清末属勺山保所辖;民国初年,称第六区;民国二十四年,《续修莱芜县志》记载:“勺山镇•西杓山”;1941年初属莱东县苗山区;1945年10月仍称苗山区;1951年3月,改称第九区;1955年复称苗山区;1958年3月,分为苗山、龙角乡,属苗山乡;同年10月合并称苗山公社,属杓山管理区;1984年改称苗山办事处,属见马乡;2001年,西杓山村隶属苗山镇至今。 西杓山人,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积极支前,为军队筹粮、供草、碾米、做军鞋。许多村民很早便参加了革命,有8人在抗战中为国捐躯,他们的英名刻在村南的西杓山烈士纪念碑上。 西杓山人不仅有光荣的革命传统,他们在建设家乡方面也做出了很大成绩。他们一直重视农业生产,自古以来村子受耕地面积、水浇条件限制,多种植大豆、谷子、高粱、地瓜、小麦、玉米,产量很低。1965年,原寿光造纸厂-刘汉三回乡任村书记,带领村民决心兴修水利,绿化荒山。在村南的杓山寨植满花椒、板栗、棉槐。当年便组织劳力在村西南挖出一大方塘,然后又建起一宽约l米左右、长约80米的引水渠。之后,从苗山购买一台大马力抽水机。由于当时道路难行,无法用车辆运输,村里就组织了60多名壮劳力,历时一天将机器抬回机井房。当清澈的井水被抽到高高的渡槽时,村民们个个脸上乐开了花。他们亲切称此井为“大码头”井。此井几十年来,为杓山的粮食增收做出了重要贡献。 1973年,全村在“农业学大寨”形势下,展开了改河造地运动。全体村民苦干了3个冬春,搬迁房屋642间,将老河改为从原村庄中部穿过,直线西行,这样新增了土地520亩。当年种植的大麦、杂交高梁喜获丰收,粮食总产由原来的2万多斤,一下增到23万斤。后又购进小麦、玉米新良种,成立了科技队,粮食总产量达到了120多万斤。同时村里还购置了播种机、脱粒机、扬场机等一系列机械,生产生活条件大为改观。现在,随着形势的发展,产业结构调整,村民已将原来单一种植粮食作物的模式,逐渐转到种植经济作物上来。1998年,村民刘汉恒将自家2亩粮田改种了圆葱种,当年收入8000多元。 1975年,筹措资金,开始从事运输经营。1978年,村里又筹资2.8万元,建起了砖厂一座。直到2000年,由于砖厂土源短缺,村委决定将砖厂停办,将土场深耕变成良田,又将砖窑填平,规划了养殖小区。1995年建起了长勺机械厂、长勺塑料厂、地毯厂、长勺大酒店。并购置汽车3部,农用车数辆,使全村企业年产值达到了100多万元,创利税30万元。 西杓山人注重文化教育。村西有小学一处,原为目莲寺,民国三年(1914年)改为学校。此校最早的教师是吕宪梓(吕家芹村人)、李守珠(野槐峪村人)。民国二十几年间,李聘三(杨家嘴村)、乔约三(西杓山村)、王传寿(西杓山村)先后在此任教。解放前后,五色崖村张爱常在此任教。学生来自周围杓山前村、漫道村、孙家峪村、宋家峪村和西杓山村。1972年,此校改为杓山联办中学。1983年,此校初中部迁至漫道村,学校小学部仍在原址。2000年,小学三至五年级迁往漫道联小,只存一、二年级。至2002年,杓山目莲寺学校已有88年历史。这些年间,从此校走出的师生已有许多人做出了骄人的业绩。1977年恢复高考后,全村共有64人考人大中专院校。 1978年,村中通电。2002年成为电话村。 西杓山的明天会更美好。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