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崖村介绍
-
红崖村
-
红崖村位于莱城东23公里,地处山区,向东1.5公里处与大沟村接壤,利东北靠寄母山,两北1.5公里与石湾子村毗邻,往西2.5公里处是东铁车村,东南接团圆坡村,泰(安)薛(家岛)公路从村北而过,汶河上游从村中呈“s”形蜿蜒穿过,将村子分为河东、河西两部分,一年四季川流不息:全村耕地面积300亩,162户、503口人。 村里有吕、白、许、杨、赵、石、吴、池、魏、傅、曲十一姓,以吕、白两姓居多。 据吕氏墓碑载,明朝洪武年间由吕姓迁此建村,因村南有红石悬崖,借以名村红崖村。 清康熙《莱芜县志》记载:“铁车保•红崖村”。《续修莱芜县志》记载,明朝天顺年间莱芜县划为“4乡”、“42保”,境内归城东乡,属铁车保所辖;1912年莱芜县分为10个区,铁车属第五区,红崖村属五区管辖;1941年5月到1945年10月,莱芜划为三县:莱北县、莱东县、新甫县,红崖村属莱东县;1945年恢复原建县制,红崖村重归莱芜县管;1946年以数字顺序划区,红崖村属第八区;1958年撤区划乡,设铁车乡,同年10月成立人民公社,铁车乡与辛庄乡合并为辛庄人民公社,红崖村属辛庄人民公社;1984年3月辛庄设办事处,红崖村属辛庄办事处;1985年11月撤处划乡红崖村划为铁车乡;2000年12月铁车乡并入辛庄镇,红崖村归辛庄镇管辖至今。 红崖村人勤劳、勇敢,不论在匪患重重的岁月里,还是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里,他们与一切-势力做着不屈不挠的斗争。抗日战争时期,有一次,日寇铁蹄踏人红崖村,打死了村民吴令勤之母。敌人的暴行,激起了村民的义愤,许多男青年踊跃报名参军,上前线杀敌,誓为死难者报仇。1942年,区武工队员赵传友在辛庄后城子战斗中奋勇杀敌,壮烈牺牲;村民白立增积极报名参军,1948年在鲁中四师11团2营任武装干事,战斗中他勇往直前,不幸在战斗中英勇献身。 红崖村人在建设新农村的历次斗争中,始终跑在前面。于1950年成立村委后,村委领导村民积极组织参加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到1958年10月人民公社成立后,村民们认识到水利对农业的重要作用,在村委的组织领导下,从村中河边筑堤引水,修自来水渠400米,灌溉面积15亩,他们还在河两边砌井10口,安上人推、人摇水车10部,使河两岸土地及时浇上水,扩大水浇地面积80亩,大大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 从1971年开始,红崖村委领导村民参加“农业学大寨”运动,开山劈岭、平坟取石、改河造地、兴修水利。1973年,在河南岸村东、村西建起了两座扬水站,使垂直高度12米以内的土地得到了灌溉,扩大水浇地面积20亩。1975年冬季,上级派来住村工作组,带领村民将零星地块整成平坦的四大块连片耕地,引来裴家庄水库库水,使之成为稳产高产的良田。实行联产承包制后,村民发家致富的干劲大增,1984年部分村民购买了小型柴油机,从河里提水浇地,除了自己浇地外,还助其他人抽水浇田。1986年,为了浇灌土地更经济,更便利,村人将村西河边又垒堰填土方30米,将原来机灌田改成自流灌溉田。 1977年新一届村委成立。为了村民往来过河方便,1978年带领村民在村中河上建起一座长15米、宽5米的3孔石砌水泥桥一座,1980年至1997年,由村民凑石、投工、上级补助一点水泥的办法,先后在村西、村东北河上建起了两座石桥。新修生产路10条,总长15公里,垒砌护村堰160米,拦河坝4座,总投工2万余个,投资5万余元。这些新建的便民设施为村民的生产生活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在畜牧业方面,村里从1978年开始就大力发展喂养长毛兔,现在饲养长毛兔在100只以上的大户有12家,到2002年6月,全村饲养长毛兔2800多只,年收入5万元左右。 红崖村人一向重视文化教育,远在清朝时期有的人就让孩子带上干粮出村拜师求学。解放后第二年(1950年)就正式办起了小学,到了1967年本村学校办学已达到一定规模,有一至四年级四个级部。1994年乡里实施合班并校,红崖村的学生并入团圆坡小学学习,2001年8月后又都并到石湾联小学习,自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以来,红崖村先后有30人考入大中专院校,最为优秀者是1996年考入上海交大的吴希锋和2002年考入天津南开大学的吕宝立。他俩都是这个村考取的首批大学本科生。 红崖村民团结和睦互助友爱,如今在党的富民政策指引下,家家过着殷实幸福的生活。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勤劳的村民正努力挖掘着红崖村内在的潜力,相信未来的红崖村一定会变得更加美好。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还有2个地名与红崖村同名:山西忻州五台县耿镇镇红崖村青海海东市平安区石灰窑乡红崖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