岜沙村介绍
-
岜沙村
-
贵州省从江县丙妹镇岜沙村是贵州民族风情和民族文化保存得最为完整的地区,是中国现今唯一一支枪不离身的苗人部落后裔,它距从江县城仅7.5公里之遥。海拔550米,全村土地面积18.28平方公里,主产水稻,也产小麦、玉米等。 岜沙解放前属玉堂乡第七保;一九五三年建政时属于龙江小乡;一九五六年建社时为“忠诚农业生产合作社”;一九五七年属于丙梅片;一九五八年属于丙梅公社,名为岜沙生产队;一九八四年属于丙妹镇,名为岜沙村民委员会。 只有真正踏上这片土地,或许你才会知道什么叫神秘,什么叫原始和什么叫淳朴。在这片土地上,眼前的一切都是那样的自然,那样的淳朴怡然。这里的苗胞们蓄着长长的发鬏,穿着深色的青衣,住着古朴的吊脚木楼。直到现在几乎十四岁以上的男子都扛着火枪和别着腰刀。枪分长短,长枪扛于肩,短枪别在腰间。以前是为了防身和保卫家园,现在却形成了一种习惯,枪以成为他们生命中的一部分,这枪是卸不下来了!岜沙的苗人部落流行着这样一句谚语:一枝-一条狗,一枝扛子朝山走。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走进这片神秘的净土,岜沙人也开始利用自己得天独厚的资源使自己生活更加幸福,白天这里也许多了份热闹,但是岜沙人依然保持着自己的生活方式,到了晚上这里又一切归于宁静,仿佛这里从没有人进来一般,人们又恢复了那种自古传承下来的生活。 岜沙村是贵州省首批优先发展的重点旅游景区之一,其乡村旅游发展始于1999年。独特的民族风情、便利的交通条件和优美的自然环境是岜沙苗寨发展乡村旅游的基础,也是岜沙苗寨发展乡村旅游的优势。岜沙苗寨的民居建筑、服饰头饰与周边其他村寨迥然不同。岜沙人至今保持着两千年前古老的生产生活方式,着装依旧保持着强烈的原始色彩。岜沙男子蓄留发髻、穿着自织土布缝制的古朴简约服装,堪称为“秦代发式汉时装”。岜沙苗寨奇特壮观的鸣枪、放铁炮迎宾和丧葬习俗也都十分罕见。刚到岜沙的时候如果看到寨门前横拦一根野藤,藤上挂着草标,这标志着寨门未开,外人不可擅入。当节日或有贵客来的时候,穿戴整齐,一身威武的岜沙男子在寨门前吹奏芦笙、芒筒,身着苗族服饰、佩带银头饰的岂沙姑娘在寨内持牛角酒恭候贵客。一曲笙歌奏毕,三声铁炮响起,一阵火枪对天鸣放,宾客鱼贯进入,饮些许牛角酒以示吉祥。然后在姑娘们的带领下走上芦笙堂的林中小路。芦笙堂在岜沙东南的森林里,大概100平方米左右的空地。行进途中,岜沙男女要面向太阳,缓缓后退行进。据岜沙老人说,岜沙人要进芦笙堂必须首先面向东方祭拜太阳,然后在此地表演苗族歌舞。走在岜沙的村寨里,你所看到的都是原汁原味的生态文化、服饰文化、建筑文化、农耕文化、民俗文化和狩猎文化等。这些古朴厚实的苗文化就只在岜沙苗寨里旋回往复地传承,流播,并不断的丰富和充实,进而最终形成了自成一体的文化体系。 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岜沙苗寨已发展成为贵州省乃至西南地区著名的原生态民族文化旅游景点。2000年,岜沙景区游客接待量仅为0.59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21.76万元;2007年,岜沙景区游客接待量上升至6.62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582.87万元,较2000年增长11.22倍和72.74倍,年均增长41.25%和84.49%。预计2008年的人均纯收入将达到2200元。 旅游业的发展拓宽了当地群众就业的渠道。目前,岜沙村从事旅游相关产业的人员共200余人,约占全村人口总数的10%。其中,岜沙景区组建有两支苗族风情表演队,队员共135余人,全为当地土生土长的村民。同时旅游业的发展有力的保护了当地的传统文化。按照黔东南州委州政府的统一安排和部署,从江现已启动了岜沙景区的二次规划。根据规划设想,将来的岜沙将形成一个以岜沙苗寨为核心,囊括岜沙、大塘、宰戈等苗、侗、瑶族村寨在内的原生态民族文化体验区。这一举措将提升岜沙景区吸引力,丰富文化旅游内涵,同时也将更好的传承和保护当地民族文化。 景区简介——村寨木楼古朴、简单,四周则为密林环绕,环境幽雅美丽。岜沙苗寨是中国苗族之最——最古老的中国苗族男装,是从江岜沙一带的苗族男子,儿时髡发,前额头发剃光。留脑部头发披于肩后,至成年时开始蓄发,渐渐绾髻于头顶,额头勒一条挑花布巾,此装束至今不变。 景色特点——岜沙是个没有其他民族杂居的苗族村寨,住房以“吊脚楼”为主。岜沙苗族的生活方式、服饰、发型保留着明显的清代遗风。他们的服饰都是自纺自织自染而成,男人蓄长发,束辫,挽于顶,腰配长尖刀。这种男子蓄发的习俗祖传至今。岜沙苗寨这种古老发式流行了数千年,男孩子从小要像女孩儿一样蓄发,还要梳锥髻,只有在年满16岁举行成人礼之后,头发的去留才可凭个人的意愿而定。目前,在岜沙的成年男子中仍有一半人还保留着这种旧俗。岜沙苗寨是黔东南苗寨中令人难忘的一个寨子,吊脚楼依山而筑,密密匝匝地在几座山坡上遥遥相望。吊脚楼用木柱支撑建楼,下层悬空,楼层前面为楼,后面落地或层层为木柱所支撑,这种狮特的干栏式楼居在防潮温、避猛兽同有着特殊的功效。 丧葬习俗——岜沙苗寨的丧葬习俗是神奇的,也反映出村民们朴素的生态价值观。到这里,在寨中看不到老人们的寿材,在村外四周的山冈树林中见不到在其他村寨常看到的坟墓,举目四顾,但见古树参天,森林密布。原来,岜沙人自古以来从保护树木森林的实际需要和人只是自然界中与草木鸟兽地位相同的一部分的生态观念出发,人出生后家中就为其栽一片林子作为其生命树,待其长至18岁婚嫁时,男孩从其中采伐一部分造吊脚楼娶亲,女孩则以其全部作为嫁妆陪嫁,称作“十八树”。每个人在生前,无论年龄多大,也无论富贵贫贱,一律不置备棺木寿材。得终天年后,在其生命树边掘深抗,用生命树现做棺材,将遗体入殓后深埋于地下,其上不留坟头,而是栽上新的树苗。如果不幸夭折或非正常死亡,必须火化后深埋,更不留坟头,不立墓碑,但仍然栽树于其上。因此,岜沙人祭祀先祖都是在家中和大树下,遇有灾病也去大树下祈求先祖保护和祛灾除病。 风俗习惯——7月21日,农历六月十五是贵州省黔东南自治州从江县岜沙苗族的“吃新节”,“吃新节”是岜沙苗寨古老浪漫的传统节日,而荡秋千一直是新节主要的活动内容。节日清晨姑娘们把糯谷稻草挑到山间溪水里浸泡1-2小时,拿回家后,男子们开始搓草绳,暮色降临,男人们把搓好的竹筒一般粗的千秋绳挂到树上去,这时男女青年开始在草绳上面悠悠地荡着或相拥相抱,这种充满青春活力、无拘无束的浪漫气息弥漫节日的岜沙。到了夜晚,月光撒满了山林,秋千还在荡起,那朦胧的银辉中,秋千上的人儿更是情意绵绵,所以“吃新节”有的又叫“千秋情人节”,这种古老传统的恋爱方式已传承了上千年,至今仍在大山里继续着,令人回味无穷。一般“秋千情人节”将持续5天。 风味特产——苗族姊妹饭、社饭、镇远道菜、侗果、苗族酸汤鱼、牛瘪与羊瘪、香茅草烤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