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北街道介绍
-
滨北街道
-
滨北街道位于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政府驻地以北12公里处。南依黄河,北临山东省沾化县,总面积161.1平办事处方公里,辖154个行政村,总人口8.2万人,其中城区人口2.4万。滨北街道古为滨州故城,为唐渤海县治,五代后周显德年间置滨州,遂为州治。1913年,改州为县,为滨县政府驻地。1984年为滨城镇政府驻地。2001年,滨城镇和张集乡合并成立滨北镇,2005年3月改为滨北街道,2006年3月,经省政府批准成立省级开发区—山东滨州工业园区。滨北办事处前身--古渤海府史称“凤凰城”。凤凰城古迹有新石器时代的西街卧佛台、北街茅焦台、东街文鸣台三台遗址,还有战国齐人段子明墓和滨州古城等。城内还有八景:秦台晓雾、古井琉璃、榆林晚照、月夜莲池、渤海望潮、砂亭雨霁、清河横带、兔岭浮波。凤凰城历史上曾出过众多才子和朝廷官宦,明朝有西街武状元胡旦、南街杜诗;清朝,凤凰城里出了嘉庆年间翰林院编修、礼部左侍朗杜谔,咸丰帝老师、左都御史、工部尚书杜受田和咸丰年间顾命八大臣之一的杜翰祖孙三代官宦。 - 经济社会 滨北办事处的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发展于改革开放后,尤其是近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滨北上下牢牢把握“发展是硬道理”这个主题,认真践行“-”重要思想,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社会全局,解放思想,改革创新,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经济及社会各项事业实现快速、稳步、和谐发展。08年1-9月份,全办累计实现生产总值22.01亿元;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78亿元;完成财政总收入23546万元,完成地方财政收入9941万元。改革的号角在这里吹响,改革的成就在这里展现。渤海老城经历了一场改革热潮的洗礼,向世人展开了一幅崭新的画卷。几年来,滨北先后被授予“全国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先进镇”、“省级先进基层党组织”、“全省精神文明先进单位”、“省级信访工作先进单位”、“省级卫生镇”、“省级环境优美型乡镇”、市区“双基工程”先进单位、“全市十强乡镇办”等荣誉称号。2006年3月,经国家发改委审核、省政府批准,成立省级开发区--山东滨州工业园区。滨北,犹如黑夜苍穹中一点星辰,历尽沧桑,穿越时空,逐现璀璨。 - 教育事业 滨北街道办事处教委按照区委、区政府“突破2009,建设魅力滨城”的工作部署和区教育局“坚持一个目标、突出一个主旋律、倡导一个理念、深化两项改革、加强三个建设、抓好十项重点工作”的思路,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创人民满意的学校、做人民满意的教师、育人民满意的学生”为目标,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及学校管理水平,从整体上推动了全办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街道开展“人民满意学校”主题创建活动以构建和谐教育为目的。紧紧围绕教育改革、发展和稳定大局,以加强教育系统干部思想纪律作风建设为重点,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用实实在在的素质教育、公平教育、法治教育和优质教育的成果取信于民,着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校园文明程度。通过深入开展“人民满意学校”主题创建活动,促进全办教育系统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增强服务意识,端正办学思想,规范办学行为,提升办学水平。教委和学校认真贯彻落实综合治理工作责任制,深入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进一步建立健全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稳定工作机制和制度,真正形成“校长挂帅、部门联动、依托基层、各方参与”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格局。同时,教委不断强化社会治安防控机制,落实各项治安防范措施,加强校园治安防范工作,强化安全稳定工作制度建设和队伍建设,大力加强对师生的法制教育、安全教育、健康教育以及对安全隐患的排查整改力度,深入开展“平安和谐校园”创建活动。 - 名胜遗址 滨州故城城墙为土筑,有四门,皆带瓮城,门楼八个,角楼4个,敌楼13座。城外有深阔各7米的护城河。东关中粗前尖,似凤凰头;南关、北关有折弯似凤凰翅,西关较长似凤凰尾,人称凤凰城。1937年12月县城为日军占领,1945年解放时城垣被毁;“文革”中四座城门被毁。现南门、北门外护城河的石桥仍存,名青龙桥。如今老城经过规划建设,面貌一新。 卧佛台龙山文化遗址位于滨州故城内西北隅,卧佛台原占地约5000平方米,高10米,顶端平面约1500平方米,因古时台上曾建有寺庙,寺中供着释迦牟尼卧佛像,故名。卧佛台与城外的滨州八景之一“沙亭雨雾”遥遥相对。据地质考察,这里曾是远古河道,由西南蜿蜒东北,卧佛台处于河道东侧。《滨州志》载:台上历代兴建浮屠梵宇。元泰定年间,驻守此地的-以逼近郡治衙府,可窥见官府堂阶,遂将庙宇东迁,原建筑遂废。明代以来,文人学士多将卧佛台视为寻幽览胜之处,即兴题咏颇多。清人杜曦诗曰:“滨地多古台,佛曾憩此峰,听经无老鹤,结伴有长松,鹫岭云飘刹,祗林风扣钟,津梁如可渡,三世得禅宗。”1956年县油棉厂扩建时,台基夷为平地,出土文物甚多。主要有:石斧、石凿、骨锥、骨簪、鹿角化石及大量豆、鬲、罐、钵等灰、黑、白、砂等陶片。经省有关单位鉴定为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遗址,并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杜家故宅位于滨州古城南街。杜氏家族自明代起即为望族,至清末,有进士10人。特别在道光、咸丰间,礼部左侍郎杜堮与其子协办大学士杜受田及孙杜翰皆同朝为官,甚为显赫。其家宅人称“杜府”,门前有木牌坊1座,门首悬“太师第”“相国第”横匾,门厅内悬有“大方伯第”“亚元”“传胪”“父子伯侄兄弟翰林”等匾。全部建筑为四合大院,内含28个小院,有客厅、堂屋、绣楼、厢房,祠堂等房屋300余间。现仅存绣楼、客厅和部分堂屋、厢房。有一楼为二层硬山顶式,砖木结构,阔3间,传为小姐楼。其他房屋均为硬山顶式砖木结构,现已残破。1985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